自從2014年也門爆發武裝衝突後,這個中東小國開始間或出現於國際新聞之上。我們有時會聽到呼籲區域大國甚至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促成停火;有人曾寄望當地重新成立的中央政府可以扭轉國內的混亂局面。然而,儘管6年的衝突導致生靈塗炭、醫療系統崩潰以至人民大規模流徙,但有關也門人道危機實況的消息仍屬少數,「門」內的聲音鮮少被聽見。
透過曾在也門工作的香港外科醫生、當地的病人和無國界醫生員工的經歷,我們希望讓更多人聽見這個充斥戰亂與疫症的國度中,那些掙扎求存的故事。
陳詩瓏醫生(Dr. Shannon Chan),在穆哈前線醫院擔任外科醫生
繼2017年在南蘇丹首次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,Shannon於2019年12月再次踏上征途,來到穆哈擔任外科醫生並負責培訓當地醫護人員。
高志昌醫生(Dr. Ryan Ko),目前身在穆哈前線醫院擔任外科醫生
穆哈前線醫院項目是Ryan第15次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,也是他第4次到也門工作。自200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以來,Ryan的救援足跡遍及南蘇丹、伊拉克、利比里亞、海地等地。這次來到穆哈,他需要為大批病人做手術,大部分是在頻繁衝突中受傷的傷病者。
也門概況
無國界醫生在也門的救援項目
衝突爆發 平民受戰火威脅
聯合國估計,也門衝突由開始至今已導致超過23萬人喪生1 。截至2020年11月,也門發生了超過2.2萬次空襲,當中包括對醫療設施的襲擊。平民即使身處「非戰事區」,亦沒有參戰,仍在任意的槍戰、轟炸和地雷爆炸等襲擊中受傷或死去。大型傷亡事故不計其數,在主要城市亞丁(Aden),我們的醫療隊伍曾在24小時內治療上百名衝突傷者。
更多的人承受著戰爭帶來的「間接後果」:道路因檢查站和戰火而受阻,加上高昂的交通費,令孕婦被迫在衛生條件惡劣的家中分娩,出現併發症的機會驟增;兒童患病無法及時獲得護理,營養不良情況普遍;一些病情本可及本應透過治療而改善的長期病患者,亦因難以獲得治療而導致病情惡化,甚至失去生命。
醫療系統瀕臨崩潰邊緣
也門的生活環境在衝突爆發後急劇轉壞,一些衝突前幾乎從沒出現的疾病如霍亂和白喉,近年亦在也門爆發,令本來已足襟見肘的醫療資源更為見絀。
一場全球疫症大流行將也門的醫療系統推到崩潰邊緣。當發達國家忙著籌謀為民眾注射疫苗,也門卻仍因為基本醫療物資或設施如個人防護裝備、檢測設備和治療中心等不足而掙扎。人們因害怕被標籤或受到感染而不敢在病情輕微時前往醫院,等到病情變差才求醫;不少醫護人員亦因感染率和死亡率高企而離開醫院,令人手更為缺乏。
無國界醫生在也門
無國界醫生自1986年起在也門工作,在2019年,我們在也門有超過2,500名員工,在包括哈杰(Hajjah)、亞丁、海米爾(Khamer)、塔伊茲(Taiz)和海丹(Haydan)等地的12間醫院和醫療中心工作,並為全國12個省份的超過20間醫療設施提供支援。
自2018年起,位於紅海地區荷台達港(Hudaydah Port)的戰線發生多次衝突,愈來愈多傷者需要手術治療。鑑於穆哈臨近戰線且缺乏二級醫療服務,無國界醫生逐決定在穆哈設立並營運一家外科醫院,為平民和軍方人員提供緊急醫療支援和婦產科護理。該醫院是區內唯一提供免費二級醫療護理的醫療設施。無國界醫生同時致力培訓本地醫護人員,目標是長遠將項目交由本地人員自行管理。穆哈前線醫院是一個創傷治療轉介中心,現有設施包括門診及住院部門、大型傷亡事故分流區、 急症室、手術室、 深切治療部、婦產科病房及化驗室等。
雖然我們在過去5年大幅擴展在也門的工作規模,但面對國內依然龐大的醫療需要亦只是杯水車薪。還沒提到的是,我們的醫療設施在過去5年已曾至少6次遇襲,對病人和員工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。
無國界醫生在也門的工作挑戰重重,由於安全、政治或行政原因,醫療團隊無法前往國內多個地區,難以掌握全國整體的醫療和人道情況,所以我們能看到、聽到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。